基于教学做合一理念的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

张振芳

摘 要 文章以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念为理论指导,围绕初中语文的阅读与写作教学展开探索。通过宏观制定、微观策略和课外延伸三个层面,构建了读写结合的教学实践策略。通过整合单元内容,指导学生从多角度理解阅读文本,促进读写结合,并在课外延伸中拓展阅读,运用读写结合的方法进行学习。文章在实践中深入探索了教学做合一理论在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中的应用,为提高学生读写能力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 教学做合一理论 初中语文 读写结合 教学实践策略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念强调“教”与“学”应紧密结合,注重实践与理论的有机统一。在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是相互关联且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本文以教学做合一理念为指导,围绕初中语文的阅读与写作教学展开深入研究,旨在探索如何在教学中实现读写的紧密结合,促进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的全面提升。

在全面分析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论的基础上,本研究将聚焦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的实践策略,通过宏观制定、微观策略和课外延伸等层面,提出一套可行的教学方案,以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阅读文本、深化写作技能,促进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有效提升。

一、教学做合一理论综合概述

教学做合一理论,作为陶行知先生的核心教育理念之一,包含着深刻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原则。其含义与实质体现了对教学过程中知识与实践、理论与经验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追求。

教学做合一理论强调“做”与“教”的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做”并非仅指简单的动作,而是实践活动的综合体现。这一理论要求教学活动贴近生活,以实际问题和场景为基础,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获得知识、经验,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这种“做”和“教”的结合,使学生不仅能够理解抽象的概念,还能够通过实践活动将其转化为具体的能力和技能。

教学做合一理论的实质在于实现“知行合一”。陶行知认为,真正的教学应该是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不断地积累经验,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见解。教学做合一理论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在“做”与“教”的相互交融中,学生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者,更是实践的主体。这种理论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际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学生通过在实际操作中的探究和发现,逐渐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的培养方式有助于学生在未来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时,更好地适应和应对挑战。

教学做合一理论的含义与实质还表现在其对教育目标的关注。陶行知强调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追求知识与实际技能的统一。这一理论要求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将其转化为实际能力。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投入社会实践,还有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际应用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二、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阅读教学中读与写的脱节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读与写往往被划分为两个独立的学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缺乏读写结合的训练。这种读与写脱节的现象不仅影响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也限制了他们在写作中运用阅读知识的能力。

传统教学中对读与写的划分导致了阅读活动的孤立性。在阅读教学中,往往侧重于对文本的理解和解读,而对于读后的写作能力的培养关注相对较少。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得了一定的知识,但很难将这些知识有机地转化为书面表达。这种分割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对阅读和写作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不足,影响了他们整体语文素养的提升。

读与写的脱节影响了学生对文本深层次理解的能力。传统阅读教学中,学生往往只停留在对文本表面层次的理解,缺乏深度挖掘和思考。当学生被要求进行写作时,由于缺乏对文本深层次理解的培养,他们在写作中常常显得机械而缺乏思想深度。阅读与写作的脱节使得学生难以将阅读所得转化为独立的思考和创作,影响了他们在写作中展现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的能力。

2.写作教学中读与写的分离

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中普遍存在读与写的分离问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强调了语文阅读教学要涵盖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并强调学生要有扩写的能力。然而,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学理念单一或为了节省课时等原因,一些教师过度注重理论知识,忽视了读写结合教学。

首要问题是学生对阅读范文的应用不够灵活。在教学中,部分教师很少将阅读作为写作的催化剂,使得学生难以将所读文本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此外,课外阅读量的单一积累也使学生对不同文体和风格的理解不够深入,影响了他们对多样性写作素材的获取。

写作教学中读与写的分离表现为写作流程的僵化。教师通常以布置作文题目为主,学生按照指定流程查找资料后进行写作。这种机械的写作模式剥夺了学生对文学作品深层次理解的机会,导致他们在写作中缺乏独到的见解。

三、教学做合一理论下初中语文读写结合的教学实践策略

1.宏观制定:整合单元内容,促进读写结合

教学做合一理论强调教师应以整体的视角来规划教学活动,使得不同单元的内容能够有机结合,形成有深度的教学体系。在宏观制定方面,着眼于整合单元内容,促进读写结合成为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通过深入分析文学作品如《藤野先生》《我的母亲》《列夫·托尔斯泰》和《我的童年》,教师能够从中抽取主题和核心内容。这不仅有助于梳理整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更有利于确定读写结合的切入点。在这个阶段,教师需要对文学作品进行系统梳理,为学生指定目标内容,为读写结合创造有利条件。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中,阅读板块与写作板块的衔接性较强,为整合单元内容提供了平台基础。通过仔细阅读课本,教师可以找到作品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主题、情感、人物等。这种衔接为宏观制定提供了指导,使得教师能够更好地把握整个单元的核心,从而有利于有目的地促进读写结合。

在具体教学计划中,教师可以借助阅读板块中的“单元助读提示”和写作板块中的“写作导引”来明确整合单元内容的方向。这些提示和导引为学生提供了内容与方法上的指导,为教师宏观制定教学计划提供了有力支持。例如,在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通过确定写作理论为“记叙的线索”,教师可以将《藤野先生》《我的母亲》等作品进行整合,明确读写结合的主题。

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阅读板块中的“单元助读提示”和写作板块中的“写作导引”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从而为读写结合创造更加浓厚的教学氛围。例如,在阅读《我的童年》时,教师可以结合单元助读提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品中的主题和情感,为后续的写作提供充实的素材。

2.微观策略:立足阅读文本,深化读写结合

微观策略是教学做合一理论中的关键环节,强调通过深入阅读文本,实现对写作的深化理解,从而促进读写结合的有机发展。在这一层面上,教师需要关注阅读的多层次性,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刻认识,为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针对现代语文教学的要求,陶行知的“教人者先教已”理念在微观策略中得以体现。通过对阅读文本的深入研究,教师能够事先掌握作品的内在结构和表达方式,为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例如,在阅读《藤野先生》时,教师可以着重关注作品中的叙述线索和情感表达方式,为后续写作的展开提供具体而有力的引导。

在微观策略的实施中,教师应当注重多角度阅读的原则,使学生能够从不同层次感知文学作品。这一过程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逐层深入,横向丰富阅读的维度,纵向强调阅读内容的深度。通过这种多层次的阅读方式,学生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作品,为后续的写作提供更加充实的基础。

教师还需要关注阅读过程中的模仿性写作,通过对主题的模仿促进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这一策略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还能够锻炼其写作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例如,在阅读《我的母亲》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模仿作品中的叙述线索,让学生通过模仿体验到不同的写作风格,进而提高其写作水平。

通过微观策略,教师还可以在阅读教学中加入生活观察和写作材料的积累等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关注作品中的人物、情感和细节,同时启发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细微之处,从而为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例如,在阅读《我的童年》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经历,将这些观察融入写作中,使写作更具个性化和生活化。

在微观策略的实施中,教师还可以通过读后写作的方式,促进学生对阅读的深度体会。通过写随笔、写读后感等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从而提高其对文学作品的感悟水平。这种读后写作的过程不仅强化了阅读与写作的联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独立思考和审美情感。

3.课外延伸:拓展课外阅读,运用读写结合

课外延伸是教学做合一理论中的重要环节,旨在通过有针对性的课外阅读,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同时运用读写结合的方式,促使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获得更多的阅读与写作体验。这些文本的整合应该以单元内容的系统梳理为基础。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需要对这些文本进行深入研究,明确每篇作品的主题、情感表达和表达手法。例如,《我的母亲》中以“母亲”为写作线索,通过对“我”少年时代的描写表达了深刻的母爱,而《列夫·托尔斯泰》可能涉及对作家人物及其作品的介绍。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找到这些文本之间的关联点,为整合单元内容提供有机的连接。

其次,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辅助性内容,比如“单元助读提示”和“写作导引”等。这些提示和导引为学生提供了对单元内容更深层次理解的指导,为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提供了平台基础。“单元助读提示”明确了本单元的主题内容,为学生深入思考作品的思想和情感奠定基础。而“写作导引”则为学生提供了写作的方法和范例,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写作的要领。

进一步,教师可以通过设定具体的读写结合点来实现宏观制定的目标。以记叙的线索为例,教师可以在整合单元内容时明确指定这一线索,并通过教学方法的设计,引导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理解和运用记叙的技巧。通过阅读教学的有机结合,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结构和情感表达,并将这些理解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宏观制定的过程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兴趣。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灵活调整教学目标和内容。例如,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选择更深入研究的方向,或者通过不同难度的文本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在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念指导下,本文以初中语文的阅读与写作教学为探索对象,通过宏观制定、微观策略和课外延伸三个关键层面,构建了读写结合的教学实践策略。通过整合单元内容,以宏观制定为指导,促进了读写的紧密结合;
微观策略则通过深入阅读文本,引导学生深化对写作的理解;
而课外延伸的方式则拓宽了学生的文学视野,促使他们运用读写结合的方法进行学习。这一深入探索教学做合一理论在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中的应用,为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提供了有益参考。

[作者通联:杭州市文海中学]

猜你喜欢 读写结合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井冈教育(2022年2期)2022-10-14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以微型写作促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结合实践再探指导写作之最佳策略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浅议群文阅读下的“读写结合”时代青年·视点(2016年9期)2016-10-25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探究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读写结合,分散指导,坚持“下水”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16年9期)2016-09-30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强化人格教育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推荐访问:教学 读写 初中语文